2025年5月14日,以“混杂性与第三空间:《白牙》的代际伦理重构”为主题的学术汇报顺利开展。汇报人杨紫晴以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系统解构扎迪·史密斯代表作《白牙》中的移民代际文化冲突与身份建构困境,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治理及代际伦理共识构建提供重要文学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白牙》的移民代际叙事与核心价值
汇报明确,《白牙》(2000年出版)作为当代移民文学的标杆性作品,以伦敦多元族群社区为叙事场域,通过孟加拉裔伊克巴尔家族、牙买加裔琼斯家族及英国本土夏尔芬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交织,具象呈现后殖民时代移民的身份焦虑与代际伦理裂隙。
• 第一代移民:二战老兵萨马德因殖民创伤及社会身份落差,执着坚守伊斯兰文化“纯粹性”,强制双胞胎儿子返回孟加拉接受传统教育;牙买加裔克拉拉则以克里奥尔英语融合宗教文本与方言,探索文化适应路径。
• 第二代移民:陷入身份撕裂的两极化困境——长子马吉德借“未来鼠”基因工程实验追求“同质化”以消弭差异,最终引发实验畸变;次子迈勒特转向宗教激进主义,沦为文化本质主义的践行者;混血少女艾丽则以未知父系的怀孕突破血缘桎梏,尝试身份重构。
• 第三代移民:以艾丽腹中胎儿为隐喻,象征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新型身份可能。
小说以“牙齿”为核心意象,通过承载殖民记忆的镶金牙、消解种族边界的白牙及自然生长的动态属性,串联三代人命运,最终以“根无关紧要”的宣言指向文化认同新路径,具备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理论支撑: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三重分析维度
汇报强调,本研究以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为核心方法论,其“混杂性”“第三空间”“协商伦理”三大概念构成有机统一的分析体系:
1. 混杂性:并非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差异相遇时的创造性张力”,既是殖民权力运作的产物,亦是被殖民者解构霸权的话语策略,这一界定源自霍米·巴巴《文化的定位》中的核心论述。
2. 第三空间:作为混杂性生成的场域,指“文化翻译发生的非连续、断裂空间”,既不隶属于原初文化,也不依附于宿主文化,是文化协商的动态中介。
3. 协商伦理:基于对法农暴力理论的反思,主张以“持续对话”实现差异共存,核心原则包括“差异存续权”(拒绝文化融合对特殊性的消解)、“过程优先性”(身份认同的价值在于协商过程)、“临时契约”(共同体基于动态协议而非本质认同)。
三、核心研究发现:代际伦理的断裂机制与重构路径
(一)代际冲突的本质:本质主义与混杂性的内在张力
第一代移民受殖民创伤驱动,以本质主义思维维系文化本真性,却忽视第二代在英国社会的生存适配需求,导致家庭文化传承断裂;第二代虽试图突破传统,却陷入新的本质主义陷阱——马吉德的基因实验以“同质化”隐喻文化暴力,迈勒特的宗教激进主义则复刻文化封闭性;而克拉拉的语言杂糅实践、艾丽的基因研究探索,通过混杂性路径解构殖民二元对立,彰显文化重构的可能性。
(二)第三空间的建构:混杂性伦理的具象化实践
小说通过物理、语言、身体三类空间的建构,实现混杂性伦理的具象化表达:
• 物理空间:伊克巴尔家地下室的多语祷告仪式,打破本质主义对“纯粹信仰空间”的垄断;
• 语言空间:克拉拉以牙买加克里奥尔口音改写《简爱》,在殖民文本中注入本土文化符码,颠覆白人中心主义叙事权威;
• 身体空间:“牙齿”意象兼具生物基因与文化记忆双重隐喻,成为身体层面的文化协商媒介。
霍米·巴巴理论视角下,这些空间并非静态物理场域,而是文化差异协商与意义重构的动态实践载体。
(三)协商伦理的重构:从“对抗—同化”到“差异共生”
研究指出,《白牙》通过两大维度实现代际伦理重构:
1. 推崇“不完美对话”:家庭宗教争执、代际语言摩擦等场景摒弃传统和解叙事,将伦理重心置于包容差异的动态互动中,即便未达成共识,仍形成文化意义的生成场域,印证“协商未完成性”理论;
2. 构建“临时共同体”:伊克巴尔家的多语祷告群体、街头青年的短暂联合等,以实践协作替代同质性追求,在语言混杂与差异表达中保持开放性,超越文化本质主义的局限。
四、研究意义:学术突破与现实启示双重价值
(一)学术突破
本研究突破传统身份政治范式的局限,将霍米·巴巴理论与移民代际伦理研究深度结合,首次系统阐释《白牙》中“协商伦理”的实践逻辑,丰富了移民文学的后殖民理论解读路径。
(二)现实启示
针对全球化进程中宗教原教旨主义抬头、文化冲突加剧、移民后代身份迷茫等现实困境,《白牙》所呈现的“协商伦理”模型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唯有摒弃“代际文化完整传承”的静态思维,守护混杂性实践空间,才能推动移民后代在开放对话中建构多元流动的身份认同,为超越文化代际隔阂、达成“差异共生”的伦理共识提供文学理论支撑。